2025年08月05日
微信

思索 | 本应成为和平之子的基督徒,你的心中为什么充满了戾气?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05日 13:59 |
播放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基督徒本应成为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可为何不少人却在网络社群里与弟兄姐妹激烈争执,甚至动辄用“属世”“异端”等标签互相攻击?当“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牌匾挂在基督徒家里的墙壁上,当“在主里合一”的口号响彻在主内群中,屏幕背后那些充满戾气的文字却像一根根的尖刺,扎破了人心。这究竟是信仰实践的偶然偏差,还是现代基督徒群体正在面临的深层属灵危机?或许,我们都该停下争执的脚步,一起思索并叩问:本应成为和平之子的基督徒,为何我们的心中常常充满了戾气?

满怀戾气的基督徒之争

现在是一个深度网络时代,很多基督徒都会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圈,甚至许多基督徒加入的主内群都有好几个。

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一个社交群里面,两名基督徒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动辄判定对方为异端、彼此进行人身攻击等等。你对类似的场景是否感到熟悉,甚至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那么,这样的事情正常吗?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认知,有的人觉得这是在为真理而争战,因此他们觉得“吵吵也无妨”。但是至少对笔者来说,这其中的很多争吵都是不应该的。原因很简单——就算是这个世界上无数不信仰的人们,也很少发生如此激烈吵架的事情。我们作为基督徒,难道不应该至少要比他们更加和平、和睦吗?要知道,福音带给了我们很多东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和睦。

很多基督徒家庭里面都挂着“基督是我家之主”,很多主内群里都打着“在主里合一”的旗号,看起来一切静好。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很遗憾,事实常常并不是这样。为了一段经文的不同解读,昔日的好友恶语相向;因对时事热点看法相左,肢体间彼此扣上“属世”或“极端”的帽子;甚至因崇拜风格、教会治理等非基要问题,群内掀起长达数日的论战,其间乌烟瘴气、暗箭横飞。那些被保罗称为“圣徒”的人,在虚拟空间甚至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显出“血气”的争竞。当我们以“捍卫真理”之名行攻击之实时,当原本的“爱心群”沦为“战场群”之际,我们不得不痛心质问:基督徒啊,你心中那汹涌澎湃的戾气,究竟从何而来?这戾气正如何吞噬着福音的馨香,又该如何被基督十架的大能降服?

一、戾气之相:虚拟空间里的属灵伤痕

基督徒社群的戾气现象并非隐秘的暗流,它以多种形态公然侵蚀着基督徒群体的见证:

1. 神学争论:从探讨沦为战场

对基督教信仰来说,神学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基督徒之间经常会发生神学方面的争论。而在现实操作当中,我们却发现原本追求真理的探讨,极易滑向“唯我独尊”的排他性攻击。对于拯救论、基督论、预定论与自由意志、时代论与盟约神学等复杂议题,很多人都极其缺乏谦卑与耐心的讨论氛围。对与自己不同观点者,常给其贴上“异端倾向”“不够属灵”甚至“撒但工具”等不友好标签。我们相信,或许这些争论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常常争论着、争论着就变味了——争论的焦点不再是共同寻求圣书真意,而是争胜、压服对方,捍卫“我方”立场的绝对正确。在历史上,路德与慈运理关于圣餐的激烈辩论虽充满张力,却仍始终保有对对方人格的基本尊重;而今日的很多基督徒之争,尤其是发生在网络上的论战,其人身攻击之恶毒远超神学分歧本身,就连不信仰的人看了都会摇头和害怕。

2. 时事热点:沦为道德审判

面对堕胎、LGBTQ+议题、社会公义等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部分基督徒的反应充斥着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对立与浓浓的道德优越感。在这些二元对立和道德优越感的作祟下,许多讨论不再是基于事实的理性辨析和带着悲悯的真理持守,而是简单粗暴地演变为对持不同意见者(无论不同意见者来自教内还是教外)的个人攻击、道德谴责和情绪化宣泄。以“为真理争战”为名的崇高言辞,常常掩盖了表象之下人心内在的骄傲与对罪人灵魂的冷漠和无视,将真正需要福音的邻舍推得更远。邻舍会想——难道这就是福音吗?这样的福音不要也罢。

3. 教会实务:陷入纷争漩涡

教会的财务预算、敬拜风格、同工去留、日常治理等教会具体事务,本应通过符合圣书的、彼此顺服的流程(如徒15章耶路撒冷会议)达成共识。然而在现实的教会圈子里面,却常常成为拉帮结派、散布猜疑、人身攻击、排除异己的导火索。笔者走访多地之后很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很多地方的教会历史基本上就是一段教会不断分裂的悲痛历史。发生纷争之后,很多人会带着不同的动机把教会相关的信息发到社交网络上,社交网络这种匿名或半匿名而又保持人际距离的环境助长了人们不负责任的指控与抱怨,破坏了教会治理的秩序与肢体间的信任根基。初期教会尚且发生过为饭食供给不均而起的怨言,而同样的事情放在今日几乎一定会被无限放大并掺杂更多个人的私欲。

4. 隐形的论断:日常的属灵优越感

在基督徒的日常分享中,戾气常常以“属灵正确”的姿态微妙地流露出来——对他人灵修方式、生活选择(如娱乐、消费、穿着打扮)的随意论断;对遭遇困境者缺乏同情的“神学分析”(如“你信心不足”“你肯定有隐而未现的罪”);对非基督徒或不同宗派基督徒流露出的高高在上的迷之优越感。这种“法利赛人式”的义,虽然外层包裹着大量的信仰词汇,然而其内核的冰冷、苛刻与自义与主耶稣基督怜悯税吏和罪人的慈悲心肠截然相反,在不同群体中制造了许多无形的隔阂甚至伤害。许多没有信仰的人原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许对基督教信仰有一些好感,但是他们在亲身接触了这样属灵优越感的基督徒以后,只会“败光”他们对基督教的好感,把原本极有可能信仰的他们推到基督教信仰的对立面。

二、戾气之源:福音根基的动摇与属灵生命的贫瘠

戾气绝非圣灵所结的果子,相反它暴露出了基督徒个体与群体在信仰实践中的深刻危机:

1. 根基缺失:远离基督的柔和谦卑

基督的核心样式是“柔和谦卑”。祂在受辱时不还口,受害时不威吓。基督徒若未能持续在基督里扎根,让祂的心成为自己的心,我们的生命便会如同浮萍一般飘渺不定,极易被环境和他人的言语所激荡,被血气所主导。当我们的内在未被基督的温柔充满时,则我们的外在必然会被世界的暴戾所充满。对此,基督教历史上的早期教父约翰·屈梭多模强调说:“基督徒的力量在于温柔,正如狮子的力量在于勇猛。”

2. 源头枯竭:灵性生命的贫瘠

部分基督徒的灵修生活流于形式、匆忙敷衍,每日都当做的祷告成为了个人的愿望清单,读经沦为了单纯的知识积累,原本应当默想与安静在上帝面前的时间被大量的世俗事务挤占。如果一名基督徒缺乏从圣灵支取力量、被上帝的话语深深滋养的生命,那么他的内在必然虚空、焦虑、易怒。如同葡萄树的枝子离开了葡萄树,绝对无法结出生命的果子一般,只能显出本相的枯干与丑陋。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忏悔录》中深刻剖析了人内心的焦躁不安,这种焦躁不安唯有安息于上帝怀中才能平息。

3. 认知偏差:真理的偶像化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很多基督徒都错误地将“捍卫真理”等同于“捍卫我的理解”或“捍卫我所属群体的立场”(虽然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当神学立场或教会传统被偶像化,任何对此的质疑或不同视角均会被视为对信仰本身的攻击,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攻击心理。这个时候,太多的基督徒早已忘记了真理本身拥有大能,并不需要靠人的怒气与口舌之争去捍卫。无论是圣书还是无数的事实都一再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的怒气并不能够成就上帝的义。我们必须要知道,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唯独圣经”,绝非“唯独我的释经”。改教家加尔文虽坚定持守预定论,却对预定论的反对者法雷尔始终保有深厚情谊,并坚持“温和与节制”的辩论原则。

4. 教会失责:教导与氛围的误导

不得不说的是,在基督徒彼此争吵的问题上,教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灵恩派教会喜欢讲“争战”,改革宗教会喜欢讲“归正”……每个教会都有自己的风格。若教会长期片面强调“争战”的隐喻,只讲属灵争战的激烈性,却忽略“智慧如蛇,驯良如鸽子”的平衡;若牧者教导缺乏对社会议题深入、理性、合乎中道的分析引导,只提供简化标签和战斗口号;若教会内部缺乏安全表达疑虑、进行温和神学探讨的空间,将一切差异视为错误甚至异端;若教会文化过度强调“分别为圣”而忽视“进入世界、服务世界”的使命——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塑造出一种“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野蛮排他性思维和斗争氛围。马丁·路德·金博士指出:“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只有光明能做到;仇恨不能驱除仇恨,只有爱能做到。”教会若未能尽上自己当尽的责任,未能在差异中持守真理与爱心,基督徒就极易去效法这个世界通过纷争甚至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

5. 环境催化:身份焦虑与信息茧房

在这个日益世俗化甚至敌视基督教价值观的后现代文化中,许多基督徒体验到了极为强烈的“文化失落感”与“被边缘化”的群体性焦虑。这种焦虑在社交媒体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构成的“信息茧房”中被不断强化和扭曲。很大一部分基督徒长期浸泡在单一、强化自身受害感、妖魔化对立面的狭隘信息环境中,视野变得非常狭窄,共情能力严重退化,对他人充满强烈的、预设好的敌意。面对不同声音,本能反应不再是理解与对话,而是标签化后的猛烈攻击。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只要对方与自己一言不合,即选择爆发敌意、大打出手。可是教会历史当中,早期教会在遭受罗马帝国的残酷逼迫时,殉道者如圣徒伊格那丢在赴死途中写的书信,却充满了对教会的爱与对上帝的颂赞,唯独没有对逼迫者的敌意和诅咒。

三、福音之光:消弭戾气的神圣根基与基督样式

基督教信仰中福音的核心精神,正是对一切戾气的终极否定与超越。耶稣基督的言行是驱散戾气的永恒灯塔。

1. 道成肉身的谦卑样式

基督虽贵为宇宙的主宰,却以最卑微的样式道成肉身进入世界。祂拒绝用暴力或强权建立上帝的国度;祂斥责彼得拔刀的盲目冲动;即便在十字架上承受最深的冤屈与酷刑时,祂的回应却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基督的柔和谦卑,不是懦弱,而是上帝爱世人最震撼的表达,是超越一切世俗力量的终极样式。教父亚他那修在《论道成肉身》中精辟指出:“祂成为人,是为叫我们成为上帝。”这样惊人的神圣交换始于祂谦卑到底的终极温柔。

2. “盐”与“光”的调和与照亮

耶稣要求门徒务必成为“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盐”的作用是调和、防腐、给食物带来滋味——这意味着基督徒的言语当“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能化解纷争的苦毒,带来和睦的美好滋味。“光”的作用是照亮、显明真理——这意味着见证真理需要逻辑清晰,但更需要在爱中真理才能彻底显明。真理的光若没有爱的温度,只会灼伤人而非吸引人。早期教会在大瘟疫中几乎所有人都退缩保命的时候,依然不顾生死照料病患的行为,正是这种“盐与光”的见证,使罗马社会极度震惊并让许多人归信了基督。

3. 圣灵所结的果子

保罗明确指出,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其中就包含“温柔”。真正的“温柔”绝非性格软弱因此不愿、不敢出手,而是即便有着强大的力量,但是愿意把自己降服在基督之下,愿意跟着真理而行。真正的温柔,是在被冒犯时有力量反击却选择不反击,是在理解对方软弱与有限后表现出的恩慈与忍耐。温柔是对付戾气最有力的灵丹妙药。它要求基督徒以最大的善意深入理解他人的动机,耐心倾听,以大度和恩慈对待冒犯,以极大的节制管理自己的口舌,不与他人作口舌之争。沙漠教父圣安东尼揭示了温柔的力量:“我像鱼一样安静,因为我知道一开口就会失去内心的平安。”

4. 爱是“不计算人的恶”

哥林多前书13章中著名的“爱的真谛”是基督徒对抗戾气的终极纲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样的爱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即便这个人不是基督徒。可是,基督徒怎么才能够拥有这样的爱呢?这样的爱并不是天生、天然便拥有的情感,而是从上帝而来的Agape之爱(神圣的、无条件的爱),是圣灵浇灌在我们心里的圣灵之爱。当基督徒被这样的爱充满时,戾气便彻底失去了所有的生存空间。特蕾莎修女虽然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是她在印度加尔各答最肮脏的街头服事垂死者时,正是这种“不计算人的恶”的爱,使她的生命成为了胜过一切仇恨的福音见证。

四、归正之路:个体生命的深耕与群体见证的重塑

基督徒单有内在的灵性生命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基督徒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操练,让内在的灵性生命与外在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实操当中找到彻底胜过戾气的道路。想要消散戾气、重现福音的馨香之气,需要每个基督徒与教会群体共同转向基督,进行一场深刻的灵性归正:

(一)基督徒个体:扎根基督,操练温柔

1. 深耕内在生命

建立稳固、持续的灵修习惯。让祷告成为与上帝真实的相交,而非仅仅祈求;让读经成为生命被上帝的话语浸透、更新、塑造的过程,读经是为了寻求主面而非寻找“弹药”;刻意预留足够的默想与安静的时间,在上帝面前省察己心,让圣灵光照并洁净我们里面一切的苦毒、骄傲与怒气的根源。清教徒牧师巴克斯特在《心意更新的牧师》中强调:“一个未被上帝的话语充满的心,必被世界的虚空所填满。”

2. 操练“温柔的智慧”

在开口说话或者在手机、电脑上打字之前,养成“神圣暂停”的好习惯,而不是“先声夺人”。省察自己的动机——我的动机是出于爱(建造人)还是出于怒(拆毁人、证明自己)?是顺服圣灵还是顺从血气?同时注意真理与爱心的平衡——我的表达是否同时持守了真理(不妥协)和爱心(不伤人)?是否是在“用爱心说诚实话”?同时,我是否努力理解了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或背后的关切?是否愿意先听对方说完然后我们再说?我们需要刻意操练放下我们的预设立场,真正聆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特别是与自己不同者。尝试站在对方处境中理解其出发点(哪怕不认同)。在群交流中,多问澄清性问题,少做审判性结论。正如约伯在苦难中最终被上帝的宏大启示所折服,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我们也当承认自己视角的局限。此外,我们也需要学习换位思考——面对此情此景,主耶稣会如何回应?十字架的赦免之爱如何在此刻应用?最后,即便我们要说,也需要注意言辞——我的言辞是“盐调和”过的吗?是否避免了那些绝对化、标签化、煽动性的语言?是否留有和对方回旋与和解的余地?

3. 在冲突中转向基督

当我们感到被别人冒犯、怒气上升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急于反击,而是需要立即转向基督,默想祂在十架上的忍耐与赦免,祈求祂赐下温柔与节制的恩典。我们需要将情绪交托给上帝,而非任凭血气任意发泄。使徒彼得曾经为主冲动拔刀,但是最终在经历漫长的历练之后他学会了为基督的缘故而忍受冤屈之苦,这是彼得的生命被改变的明证。

(二)教会群体:营造氛围,教导榜样

1. 平衡全备的真理教导

讲台信息:牧者需勇敢且平衡地传讲全备真理。不仅要讲“争战”,更要强调“温柔”“和平”“节制”的果子;不仅要讲上帝的公义,更要深入阐述上帝的怜悯与恩典;不仅要讲“归正”,也需要教导“怜悯”和“包容”。教会需要教导基督徒如何以“智慧与温柔”回应文化挑战。

复杂议题引导:面对社会热点、伦理困境等,教会不能不作为,而是需要提供基于圣书原则的深入、理性、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教导,帮助基督徒发展合乎中道的圣书世界观,避免被极端思潮裹挟。

2. 营造安全、尊重、开放的讨论空间

在基督肢体彼此顺服的前提下,允许同工、信徒对非基要议题(如教会实践方式、非核心神学观点)存在不同理解和温和探讨;视差异为群体成长、互补的机会而非威胁;建立基于信任的冲突解决机制。这是一个深度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这意味着教会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以便同工、信徒能够在这个时代中和谐相处,而不是把难题留给信徒自己解决。比如,教会可以制定并执行清晰的社交群规,强调诸如“禁止人身攻击、恶意论断、散布谣言”“倡导理性讨论、彼此尊重”“鼓励以圣书为依据”等原则。设立负责任的群管理员,在发生冲突时及时制止戾气言论。如有屡教不改者,必要时可以移除以保护他人和群氛围。

3. 牧者以身作则,活出温柔:牧者是群羊的榜样

牧者自身在讲台、文字、社交媒体、处理教会矛盾时的言语、态度至关重要。牧者在展现真理的同时,更要活出基督的柔和、忍耐与恩慈。面对批评和攻击,牧者需要效法基督,不轻易发怒,不以恶报恶。马丁·路德在激烈论战中虽言辞犀利,却始终将辩论限定于教义,并常为对手祷告,晚年更是竭力呼吁:“让我们彼此相爱,在基要真理上合一,在非基要上自由,在凡事上有爱心。”尽管他在捍卫核心教义(如“因信称义”)时言辞犀利,但晚年更强调在非本质问题上的包容与爱心。他主张在基要真理(如基督的救赎、圣书的权威等)上必须合一,而在次要议题(如礼仪形式、教会治理细节等)上应允许自由,同时以爱心作为一切行动的根基。

4. 尝试跨群体对话与服事实践

教会可以在安全且可控的范围内,组织与其他教会、宗派、不同背景基督徒甚至非基督徒的理性对话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把大家组织起来绝不是为了吵架,而是为了一起服事。在共同关注的社会服务(如扶贫、环保、关怀弱势群体)中彼此配搭。通过真实的接触与合作,打破彼此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学习在差异中共存且互相尊重、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

五、终极呼召:仰望基督和十架,见证那胜过世界的温柔大能

在此呼吁:基督徒,当你心中那股躁动的戾气和血气不断翻腾涌动时,当你强烈地想要攻击他人时,可以做个深呼吸,先暂停一下,然后仰望那各各他山上钉死耶稣的十字架。

在那里,上帝的独生儿子面对全世界最不公的审判、最恶毒的嘲弄、最残酷的暴力,祂没有任何仇恨和咒诅,更没有召唤十二营天使为祂争战。祂张开了双臂,为拥抱而非为击打;祂流出了宝血,为赦免而非为仇恨;祂最后的呼喊“成了!”,宣告的是救赎大工的完成,而非仇敌的形神俱灭。祂以绝对的“不争”,胜过了世上一切的喧嚣与仇恨;祂以极致的温柔,彰显了更新万有的终极能力。

作为基督徒,我们所领受的使命,是传递那叫人心苏醒的福音,是为要成为使人和睦的使者。

许多人之所以与人争辩,初心是为了护教卫教。其心可嘉,其举不当。然而真正的护教卫教,从来都不是靠暴戾和能言善辩的言语,而是以基督的生命去见证——那生命如盐,调和纷争,带来和睦的滋味;那生命如光,在幽暗中清晰而温暖地显明真理;那生命如活水,滋润一切干渴、受伤的灵魂。

因此,让我们放下口舌和键盘的隐形刀剑,重新拾起看似柔弱无力的福音的橄榄枝。

在社交群的方寸之地,在每一次可能引发争竞的对话中,让我们选择成为:
第一个暂停的人——让圣灵的风吹散心中的躁动。
第一个倾听的人——真正尝试去理解和我们起纷争的灵魂。
第一个道歉的人——即使自己只有一点点的过错,也为着这一点点的过错寻求和解。
第一个祝福的人——为那攻击你的人祷告,如同主在十架上所做的那样。
第一个转向基督的人——在冲突的漩涡中,定睛于那十字架上凝望着我们的温柔的救主。

当世界因我们的口舌尝到的不是撕裂的毒钩,而是福音所调和的生命之盐与恩典之爱时,当别人从我们的身上看到的不是戾气和仇恨,而是基督透过我们所散发的十架之光时,世人便会因此认出我们真是基督的门徒。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那在温柔中彰显的、改变生命的、胜过死亡的基督的权能!

身为基督徒,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并且也必须选择温柔。这样的选择并非出于我们人性的软弱,反而是效法基督的至强之路;这样的选择并非妥协,反而是持守圣书真理的至深智慧;这样的选择并非沉默,反而是见证福音的至高呐喊。

让我们这些蒙受上帝拣选之恩的人,能够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成为荒漠中的甘泉、幽暗世界上的灯塔。

愿每一个人都成为和平之子,也愿每一个人都被别人温柔以待。如此,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世界,不是吗?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